您现在:首页 > 专题专栏 > 党史学习教育 > 党史知识 > 党史故事
陈勉恕:西江流域“革命摇篮”领路人
来源:佛山党史      日期:2021-09-06 10:25:11     

  在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合水圩,有一间青砖灰瓦的祠堂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。它是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校旧址,也叫“宝贤义学”。在周边一片居民楼的映衬下,这座建筑物更显庄严肃穆。1928年起,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校(下称“高明三小”)为高明等西江流域地区的党组织培育了大批革命骨干,因此也被称为西江流域的“革命摇篮”。

  高明三小的创建,与陈勉恕关系密切。陈勉恕,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是广西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。大革命失败后,西江流域党组织的恢复建设遭遇困难。陈勉恕将好友、民主革命人士陈汝棠开办的高明三小作为党的活动地点,推动高明三小、力社培育革命力量,成为革命摇篮,并走出高明,在肇庆、鹤山、新兴等地点燃了革命之火。

  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校位于如今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合水圩,被称为西江流域的革命摇篮。

  广西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

  陈勉恕,又名陈儒森,广西贵县(现广西贵港市)城厢人。陈勉恕从贵县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州法政学校,并于1915年进入北京高等师范中文专科读书。1917年毕业后,陈勉恕到上海协和书局工作,曾协助编办《新青年》杂志。

  1919年,目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陈勉恕被革命思潮深深吸引。1920年,他返回广西家乡教书,后任贵县中学校长。陈勉恕积极向学校师生宣传进步革命思想。1923年,他邀请同乡友人、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谭寿林一道,向师生作反帝反封建和介绍马克思学说的讲演。谭寿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早期领导人。

 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,陈勉恕以广西左派代表的身份出席国民党一大。同年,他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广西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。1925年,陈勉恕由中共广东区委派到南宁市工作,任南宁《民国日报》社长、广西省立一中校长,后任中共南宁支部书记、中共南宁地委书记。1926年秋,经中共广东区委同意,参加以黄日葵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共广西区委筹备组。

  正当陈勉恕等人在广西大力发展党组织之际,1927年,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,杀害共产党员、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。正在返回南宁途中的陈勉恕闻讯,改道前往香港。此后,他参加了广州起义,在香港坚持斗争。

  1928年,中共广东省委派陈勉恕回广西进行恢复党组织的工作。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沿途封锁严密,重建工作困难重重,陈勉恕只得折回香港。

图片

陈勉恕

  明确三小力社的政治方向

  不久后,陈勉恕在高明县迎来了重建党组织的契机。

  1929年,他的老朋友、高明籍民主革命人士陈汝棠回乡办学,将高明合水宝贤学堂镇波庙改建为校舍,成立高明三小。陈汝棠明确三小的办学宗旨:实行新文化教育,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,培养革命种子。其后,三小聘请了一批革命知识分子任教。

  1932年,陈汝棠为实现“扩大建立工作点”的设想,在高明三小师生中选择了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,创建抗日救亡组织“力社”。力社扎根合水纱帽岗,成员们白天开荒种树,晚上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,学习革命进步思想。不久后,力社成员还配置武器进行军训,实行劳武结合。

  陈勉恕十分重视高明力社这个阵地。1933年夏,陈勉恕派共产党员李守纯到三小,推进力社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开展恢复党组织的工作。1935年8月,陈勉恕来到高明指导工作。他指出,力社必须同农民结合在一起,帮助农民组织起来,反对压迫剥削;要走向社会,深入农村,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,唤醒民众齐心救国。这番话明确了力社的政治方向。

  重建西江地区党组织

  1935年至1936年间,在陈勉恕的指导和带领下,力社活动范围跳出高明合水,扩展到周边的高要、鹤山、新兴等地区。到1936年7月,力社已有80多个分社,社员达3200多人,成为一支庞大的革命队伍,形成了一个广阔的革命活动基地,为中共地方组织的重建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同时,陈勉恕等在力社社员中先后培养和吸收了黄仕聪等6名党员。1936年8月,中共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校支部成立,陈勉恕任书记。

  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表示,这个学校支部的建立意义重大,它使得中断近9年的中共高明地方组织得以恢复,同时,它是南方党组织恢复建设时期在西江地区最早建立的一个党支部,它标志着高明乃至西江地区中共地方组织的重建,对推动这个地区的革命斗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  不久后,李守纯被派往广西开展党组织的重建工作。1936年10月,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批准,撤销中共高明三小支部,成立中共西江工作委员会。中共西江工委的活动地区以高明县为主,向邻近县份扩展。

  随后,陈勉恕根据上级安排调往香港工作。1938年初,陈勉恕由于奔波劳碌,积劳成疾,同年8月25日不幸病逝。